(資料圖)
參考消息網6月1日報道 巴西“其他聲音”網站5月30日刊登保羅·克利亞斯的文章,題為《一個汽車、石油、大豆和礦石的巴西?》。全文摘編如下:
汽車、石油、大豆和礦產等都是巴西的傳統行業,但眼下對巴西經濟重建的作用似乎不大。如今的盧拉3.0政府需要創建一種著眼于未來的新模式。
上述產品已經不能被認為是足以支撐巴西經濟和社會發展新階段的戰略要素。該國迫切需要開啟一個再工業化的進程,一個具有本國特色的過程,這也是當代新工業活動的標志。在過去幾年里,由于缺乏一項國家發展計劃,因此與農業、畜牧業和礦產商品出口有關的部門一直未能與金融界相結合,過去這種只能導致破壞環境和金融投機的模式未來將無以為繼。
過去幾十年的特點是去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劇,與此同時,附加值很低的經濟活動在巴西經濟結構中逐漸獲得重要地位。巴西的出口名單完全依賴于對創造就業機會貢獻甚微的商品,而且這些商品還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損害。20世紀80年代,制造業的貢獻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7%。但在90年代貿易自由化帶來變化之后,該行業在所有經濟活動中的占比開始下降,如今甚至還不足10%。
然而,工業化進程中這個新階段不能、也不應該僅僅是巴西經濟在上世紀最后幾十年所經歷的發展過程的再現。盡管存在很多替代方案,但挑戰無疑也是巨大的。關于工業4.0和5.0、數字和知識產業、基于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的產業、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產業等諸多議題,社會各界眾說紛紜。這本應是未來社會的基礎,目前已經在其他國家逐漸夯實。對于巴西而言,最大的困難恰恰是啟動轉型的過程,播下新模式的種子,但與此同時還盡量不要損害目前存在的各種社會元素,并努力減輕必要的變化對眼下這一代人的影響。
這就意味著,像現在這種基于商品出口的模式不可能在短期內被替代。但巴西社會必須意識到,舊模式已經時日無多。根據外部的需求,生產模式也必須是可持續的,以減少農業生產中有毒物質和轉基因物質的存在。與此同時,降低全球變暖速度的壓力迫使保護森林和生物種群的問題再次出現,如亞馬孫雨林。因此,在創建新的肉類生產形式并且不破壞新的保護區的情況下,增加農業收成的壓力也將有助于重新定義出口模式的新基礎。
石油產業也是一個迫切需要重新定義的主題。科學界最近抗議巴西石油公司在亞馬孫河口勘探石油,由此引發了一場關于什么將是巴西未來的戰略能源的辯論。在地層巖石下面發現的石油儲量相當可觀,或將有助于建立未來社會的物質基礎。但必須認識到,從全球范圍來看,石油經濟已成明日黃花。巴西需要促進國內能源組合的有效轉變,必須隨時為全球需求的變化做好準備。
在前進的道路上,巴西應當加強創建公共政策,刺激可再生和非化石能源的研究和開發。在這個意義上,巴西似乎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在其能源矩陣中擴大更多的可持續能源。風能和太陽能都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與滿足巴西的內部需求,但挑戰仍然是巨大的。最根本的是,巴西石油公司應當盡快轉變為一個廣義上的大型能源公司,在中長期內準確地投資于石油的戰略替代項目。
最近政府刺激大規模生產汽車的信號讓人不禁聯想到過去的舊模式。然而,簡單地恢復汽車制造的計劃并沒有考慮到再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方面,那就是優先考慮公共交通,這才是解決大城市交通的復雜性、汽車事故的高死亡率,以及在汽車行業創造直接就業的能力較低等問題的關鍵所在。顯然,新模式仍然沒有被納入大型企業集團的考量范疇。
政府必須認識到重新定義生活、生產和消費的優先次序,并明確納入可持續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