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資料圖】
暑假將至,與出游高峰相伴涌現的,卻是不少針對景區觀光車、擺渡車的“差評”。多位游客反映,在個別知名景區,擺渡車的下車點離景區出入口還有很長的步行距離,要想直達大門,則需購買比基礎門票貴將近一倍的VIP拼車票。
一段時間以來,類似吐槽比比皆是。有的景區,從大門到景點往返路程近20公里,自駕車或其他交通工具皆無法進入,惟有“自愿購票”的觀光車可供選擇;有的公園,擺渡車按段收費,中途下車就得重新買票,想多看幾個景點,光車票錢就得掏近百元……綜合來看,整體面積較大、核心景點分散的景區,往往是擺渡車層層收費的重災區。人們閑暇出游,本是想徜徉湖光山色、一覽秀麗風景,結果卻被“圈錢”套路一秒拉回骨感現實,怎能不讓人鬧心?
何以如此敗大家的興,各景區也有自己的說辭。有的說,山道狹窄、運力有限,游客太多時便無法接送到門口;有的說,自駕車不易管理,停車場離景區太近會傷害空氣質量;還有的表示,游客個性化需求不同、觀光車只好按最小單位分段……各有理由,但顯然沒法讓人信服。就拿“自愿購買”來說,不少游客都認為這就是捆綁銷售,別無他選還談什么“自愿”。固然在明示規則、公開價格的前提下,上述操作確實找不到法律上的漏洞,但無一例外都拉低了游客體驗,從長遠看并不利于景區良性發展。
自古套路留不住,唯有真誠得人心。隨著旅游業快速步入轉型升級階段,“門票經濟”正越來越多地被拋棄,如何更好激發二次消費成為發力重點。在這一過程中,升級服務、提高品質,創造新玩法、新方式、新體驗,強化游客沉浸感、參與感乃根本之途。以此反觀種種“車票經濟”,那點子并不高明的彎彎繞,只會越來越招人反感。
旅游度假,圖的就是徹底放松。我們看到,在套路收費屢屢被罵的同時,“一價全包”式旅游正在興起。所謂“一價全包”,背后是以優質的服務讓游客感覺到尊重和愉悅。從中汲取思路,景區也不妨將擺渡車融入服務之中。去年,青海“天空之鏡”茶卡鹽湖景區因在景區門口5公里外設置游客集散中心,收取每人30元的擺渡車費而廣受質疑;此后景區宣布,從去年7月12日開始,游客乘坐環保觀光車免費。
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從游客的吐槽聲中明確升級方向,秀麗風光才會更加動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評論員杜梨
流程編輯:u060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