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蘭、竹、菊。我國古代文人認為這四種花卉有君子的品質,在詩文作品中極盡描繪和贊譽。其實吧,我覺得古人還是主要看顏值的,滿足顏值的前提下,再看生活習性,然后才賦予其“君子”的品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我覺得王安石這首詩最能體現文人們對于“君子”的理解。
首先是“凌寒”,“梅花香自苦寒來”是人們對梅花的最主要的贊譽,是凌霜傲雪、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其次是“獨自”,“君子黨而不群”這是君子人際交往的準則;
再次是“暗香”,君子一定是暗香的,而不能是濃烈的、熱切的。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蘭生幽谷無人識”、“俗人那解此,看葉勝似花”、“纖秀蕙蘭無媚骨,耐存寂寞始芬芳”。這幾句應該能夠代表人們為什么喜歡蘭花了。
首先是蘭花的出身:幽園、幽谷。而君子固窮、不為五斗米折腰,因而多存身鄉間村野;
其次是待遇:無人識、俗人那解此。這是文人的自命清高:我自非凡俗,世人怎得知;
再次是抱負:纖秀蕙蘭無媚骨,耐存寂寞始芬芳。
這是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
首先說明,竹子是開花的,只不過多數種類的竹子開花周期比較長,有的長達數十年,所以不常見。
不過古人喜歡竹子,也的確不是因為竹子的花,而是竹子本身:竹干有節、筆直挺拔;竹性堅韌,經冬猶綠;竹子中空,是為虛心。
菊花開于百花凋敝之后、秋風肅殺之時,不爭群芳之艷,敢斗秋霜之寒。
元稹詩云: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