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經過
(資料圖)
7月1日,有網友發文稱,中國人民大學一碩士畢業生盜取全校學生個人信息,制作顏值打分網站供人查看,被泄露的信息包含學號、姓名、學院、家鄉、生日等。#人大泄露信息#話題登上熱搜,引發廣泛關注。
7月2日,@中國人民大學 官方微博發布情況通報。
7月3日,@平安北京海淀 針對“中國人民大學部分學生信息被非法獲取”的情況發布情況通報。
互聯網時代,公民個人信息已成為“含金量”極高的商業資源,是不法分子覬覦的重點目標。近年來,幾乎所有數據泄露事件都涉及個人信息,侵犯個人信息的犯罪手段、渠道也呈現出多元化、科技化、隱蔽化的趨勢。
個人信息被泄漏有何風險,如何保護我們的個人信息等問題已經成為無數人關注的焦點。
什么是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主要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及家庭住址等;個人賬戶信息主要包括如銀行卡賬號、第三方支付賬號、社交賬號、郵箱賬號等等;個人隱私信息主要包括通訊錄信息、通話記錄、短信記錄、聊天記錄、個人視頻、照片等。
個人信息泄露后會被怎樣利用
被泄露的個人信息會被用來做什么呢?不同類型的個人信息在不法分子手中有不同的用途。
例如偽造證件:身份證或護照能被用于偽造手機卡、銀行卡等證件,并被不法分子用于非法活動中;收到廣告推銷:個人信息被轉賣至廣告推銷方手中,用于對用戶進行推廣信息轟炸;獲取更多信息:不法分子利用現有個人信息重置網絡系統的密碼,以獲取更多信息等。
如何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
1、不要隨意“蹭網”,尤其是沒有密碼的公共WIFI要慎用,更不要使用這樣的無線網絡進行網絡支付等活動;2、不隨便下載安裝一些不知名的APP,也不要隨意參與來路不明的各類網上調查問卷活動;3、不要輕易在網上注冊時填寫自己的個人信息;4、不要隨意掃描沒有安全保障的二維碼;5、快遞單、火車飛機票據等包含個人信息的票據要妥善處置;6、投遞簡歷只填寫必要信息。
信息被他人侵犯后如何處理
1、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舉報;2、面對需要添加新的聯系方式(如:微信、手機等)或轉賬到非本人的支付賬號時,第一時間應與對方電話或視頻取得聯系,確定真偽;3、一旦無法辨別的情況下,向有關部門或公安機關取得聯系,尋求幫助。
法律知識
針對此次事件,記者咨詢了四川亞峰律師事務所的田亮律師。
202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實施。個人隱私權的法典保護時代開啟。
其中,人格權獨立成編,“私人生活安寧”首次被提出,列明了禁止侵害他人隱私權的具體行為,進一步強化了對于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第一次從民事基本法層面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行為規范,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人格權受尊重、受保護的法治理念。
在法律強有力的保護下,公民個人樹立信息保護意識,掌握防范泄密竊密的基本技能,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泄露的風險。應做到不隨意提供、分享、丟棄個人信息,如妥善保管好包含個人信息的票據、面單等,不在街頭路邊參與泄露個人信息的促銷活動、不隨意連接公共網絡、更換電子設備前進行技術處理等等。
田亮律師表示,如發覺個人信息泄露,應及時記下騷擾電話號碼或地址、郵箱等關鍵信息,第一時間報警。織密保護隱私權的防護網,筑牢個人信息的防火墻,斬斷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黑手。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劉永豪 部分素材來源 新華網 成都公安 編輯 劉永豪 實習編輯 王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