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上海4月6日電 (陳靜 王根華)年逾七旬的潘阿姨,12年前因風濕性心臟病在上海長征醫院心血管外科成功接受手術。12年后,潘阿姨的人工生物心臟瓣膜又“壞”了,再次來到該院求助。
記者6日獲悉,專家探索采用最新的微創瓣膜植入技術,克服難題,為這位高齡患者成功再次手術,潘阿姨重獲生機。
上海長征醫院心血管外科王志農教授為記者解釋,心臟好比是一座“房子”,心臟瓣膜就是這座房子的“門”。血液通過“門”的“開”和“關”來完成單向的循環;而一旦它們關閉不全,就等于門沒有了鎖,血液就會無序地進出心臟。負荷過重的心臟無法正常工作,就會導致心衰。
12年前,王志農教授為潘阿姨實施了二尖瓣生物瓣置換和三尖瓣成形手術。這次,潘阿姨再次找到王志農教授。在彩色超聲心動圖檢查中,醫生們發現,潘阿姨需要再次更換心臟二尖瓣,同時需要接受主動脈瓣置換術,屬于外科手術高危患者。這給王志農教授團隊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王志農教授表示,傳統的瓣膜置換手術需要采用心臟停跳、體外循環技術,手術時間相對較長,對于心、肺、腎功能等都可能會造成繼發性打擊,手術風險相對高、圍手術處理難度大;但如果不手術,心臟可能會短期內出現失代償導致心衰,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
最終,王志農教授決定采取國際先進的經心尖徑路“ViV”技術,為潘阿姨手術。術前,借助信息化手段,手術團隊模擬心臟三維結構,設計最佳導管入路,并反復推演手術操作過程,研究術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及應對措施,并對術后管理策略等進行了深度全面的考量,制定出完備的手術及管理方案。
手術中,專家們為潘阿姨實施了二尖瓣置換手術(TA-TMVR)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TAVR),同期植入了2枚人造心臟瓣膜。王志農介紹,經心尖徑路經導管瓣膜置換術是一種最新的微創瓣膜植入技術,減少手術創傷、縮短恢復時間,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癥,有效規避傳統開胸手術創傷大、風險高,心臟停跳及體外循環對預后不利等多種風險。這位專家表示,即使是因高齡、體質弱、病變重或合并其它疾病而無法接受傳統外科手術的老年患者,亦可從經心尖入路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中獲益,重啟“生命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