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坐在辦公室里“運籌帷幄”,到邁開雙腿走村串巷,華陰市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把群眾利益作為搞好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通過積極實施“農村黨員創業致富示范工程”和“農村基層黨組織助殘扶貧”兩項工程,和群眾面對面、心貼心,不僅加快了農民致富奔小康步伐,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群眾都說,黨的好作風又回來了。(陜西新聞網7月16日)
群眾路線踐行得怎么樣,整改得有沒有成效,群眾們感受最深,最直接。整改問題,不是開開會,念念稿子,寫寫體會,而是要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有了實實在在的實惠,群眾才滿意。
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宗旨所在。整改的好壞,歸根到底是一個主觀判斷,很難有量化的科學標準來衡量。但常言說得好,“人心是桿秤”。各級黨員干部整改得如何,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人民滿意了,群眾路線才能叫取得了實效。
怎樣的群眾路線才能讓群眾滿意呢?筆者認為,最核心之處在于從群眾看到見摸得著的地方改起,從群眾最關心、最需要的地方做起,努力使各項工作都合乎廣大群眾要求,讓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干部作風的轉變。
讓群眾滿意,要一身正氣。只有干部風清,群眾才能氣順。不可否認,一些黨員干部身上,還存在著辦事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高興的問題;個別部門還存在著“門難進、人難找、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中梗阻”現象,更有甚者,把在工作中吃拿卡要,不給好處不辦事……作風建設要讓人民滿意,就必須把轉變這類不能讓群眾滿意的不良作風作為重點,不斷強化“公仆意識”,勤懇履職,干凈干事,真正把心思放在百姓身上,功夫下到百姓身上,政績體現在百姓身上,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
讓群眾滿意,就要求真務實。群眾工作,最怕花拳繡腿,作秀走過程,最貴在扎扎實實為群眾辦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的作風,就是要摸清群眾的急、難、盼、怨問題,突出重點,選準突破口,堅持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什么問題突出就重點解決什么問題,對那些影響和制約發展、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要全力以赴抓緊解決。只有我們帶著感情、帶著責任,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踏踏實實做好各項工作,才能做到讓廣大群眾滿意。
群眾教育實踐活動整改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一心為民,是否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群眾感受最直接,體會最深刻。我們干工作、辦事情都要用“群眾是否滿意”這把“尺子”量一量,不斷加以改進,這樣的群眾路線才叫走對了方向。
姓名:秋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