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拿錢不做事”對許多人來說,簡直無異于天方夜譚。然而,這種不勞而獲的事情,卻真實地存在于一些黨政及事業單位中。多年來,“吃空餉”現象一直為社會所詬病,這源于其不但極大地浪費了財政資金,而且嚴重違背了社會的公平原則。“在‘吃空餉’這種頑疾的背后,往往存在著利益黑幕,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和單位在人事、財務等監督管理方面存在嚴重漏洞。”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魯照旺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說。(新華網4月6日訊)
通過網頁索“吃空餉”這個關健詞,我們可以看到,“吃空餉”事件屢見不鮮,可以說是年年倍有新人出。2005,四川省南充全市清理出2323名“吃空餉”;2006年,甘肅省發現“吃空餉”者908人;2007年,山東省共清理出“吃空餉”者11858人;2011年,福建龍巖出現“最牛公務員”,9年沒有在單位上過一天班工資卻照發。2012年,山西靜樂縣委書記楊存虎之女王燁,連續5年“吃空餉”累計10余萬元。2013年河南省治理‘吃空餉’,省直機關清理87人,省轄市清理22280人。2014年1月3日,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副縣長任教訓為正在上學的兒子辦理了工資關系,從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累計領取財政資金4.5萬余元。最新的消息是,湖北省石首市專項清理教育系統“吃空餉”問題,截止2014年4月3日石首清理出180人。
“吃空餉”,指不上班而在實實在在謀取個人私利但依然可以領取工資的行為。每一名干部在任何一個崗位都有一定的職能職責,擔負著重任,但有些人崗在人不在,甚至還恬不知恥地領取著工資,這樣的干部不但影響著政府正常運作的秩序,而且還給政府抹了黑,影響了政府公信力。從一定層面上講,“吃空餉”就是套取國家財政,極大地浪費了財政資金,虛擲了國民財富,損害了公平正義,必須嚴肅治理。正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這里,不妨把此“君”當老百姓來理解,吃的是財政飯,就應該替老百姓辦事,既然“光拿錢不做事”,那真不如早點回家賣紅薯去。
應當說, “吃空餉”某種程度上已成久治難愈的頑疾。“吃空餉”者愈來愈眾,倘若今年轟轟烈烈地清理了,明年很快又會死而復生,猶如割韭菜,割了一茬又很快冒出一茬。究其根源,對“吃空餉”的懲罰機制軟弱是一大原因。一般而言,只要在規定時間內回原單位上班,就可以既往不咎了,此前的“吃空餉”就都算白吃了,處罰最嚴重的,也就是開除公職。
顯然,治理“吃空餉”,單靠地方清理或者自查自糾,是無法觸及違規者的痛處。不能讓“吃空餉”這類偶然現象變成普遍現象,更不能泛濫成災。要加強干部在位在崗監督力度,要堅決堵住制度監管與問責的漏洞,采取跟進對策,讓“吃空餉”現象從源頭上得以根除。對“吃空餉”這種違法違紀行為必須舉起法律的武器,要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采用事前預防、事中制止和事后問責等制度加強監管。(顧一嫻/文)